你也是渴望被擁抱,又害怕親近的人嗎?
那些尋求連結但是又會自己逃開的人,其實心裡面有一種擔心:每一次的靠近,都蘊含著受傷的可能。只要不去依賴任何人,最後就算還是一個人,但至少不會受傷。可是孤單的時候,又會對自己、對世界感到失望。
前陣子我朋友又開始進入了低落期,我邀請他來參觀我的沙遊治療室*,由於是我的朋友,所以我無法為他進行沙遊治療,不過他手很癢開始玩了起來。我在旁邊打劍靈M,他在我的物件櫃裡面走來走去把玩物件。然後一邊喃喃自語:「我覺得我們憂鬱症的人真的很難搞,有時候想要躲起來,但是同時又想要被看見,怎麼樣,很矛盾吧!」
因為我在打電動,所以我用小腦(?)回應他:「是很矛盾啊,不過人本來就是矛盾的,這就是人生啊!」
不過,他最後挑選的這幾個物件倒是讓我非常有興趣,我放下手機,看看他選的東西。是一個哭泣的饅頭人,他說,有些時候他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事,可是心裡面有一個很大很大的洞(有人曾經有這種感受過嗎?心裡面有一個黑洞的感受⋯⋯)好像空空的,隨時都會掉下去,他很害怕自己會掉下去,所以要緊緊的把自己的膝蓋抱住、然後像是要把屁股跟腳掌跟地板黏在一起一樣,可是無論如何,眼淚就是止不住。
我開了自動掛機,仔細端詳了他在哭泣中的饅頭人,然後自以為很厲害的去物件櫃裡面拿一隻咻咻熊。其實就是一隻熊擁抱一個小女孩的物件,接著我說:「像這種時候,我就會想像有一隻巨大的熊可以擁抱我,就會覺得好一點了。」講完之後我發現他表情有點怪怪的,我才知道,好像踩到了他心裡面的一些什麼。對於朋友,很多時候我都只想要問題解決,卻忽略了我的解決並不是他想要的安慰。
「靠太近了⋯⋯這樣子我會窒息。」他說,我有點不確定他是指我跟他靠得太近,還是物件裡面的兩個人物(熊跟小女孩)靠得太近,或者兩個都是(這就是隱喻的魔力)。原來,從小他就生長在一個高壓的家庭裡面,爸媽透過「責罵」來表達「關心」,透過不斷地控制,來讓他不會「變壞」。所以長大之後,他對於親密很抗拒、對於關係很逃避,但在這個逃避的背後,又有深深的孤獨。
他很想被了解,但是又害怕被看透。
「那麼,你心中想像的比較好的陪伴是怎麼樣呢?」我問他,然後退回我的椅子上坐下。沒想到他的回答很簡單:「就像你剛剛一邊打電動,然後讓我在這裡玩就好了。有時候,我只是需要一個有人在的感覺。這個『在』,就會讓我覺得我不是只有一個人去面對這一切。而且,你可以繼續做你在做的事,我不會覺得自己造成你的麻煩。」然後他走到旁邊去挑了一隻龍貓,幫這隻饅頭人撐傘。
這一刻我才明白,原來最好的陪伴並不是「你想像的那種陪伴」,而是對方覺得舒服的陪伴。有些時候情緒就像一場雨,來得又快又急,而長期被雨淋的人,可能已經習慣了身上濕濕的感覺,由於不想造成別人的麻煩,不想讓身體的水去沾濕別人的衣服,所以選擇躲在自己的洞穴裡,保持距離以策安全,表面上看起來是怕別人麻煩,實際上是害怕在「其他人的回應」當中受傷。例如:
-如果你這次接住我了,下次還可以接住我嗎?
-如果我在你面前哭泣,你還會愛我嗎?
-如果我呈現出真實的樣子,你會不會不要我?
這一個又一個害怕,成為阻擋兩個人之間靠近的圍牆,但是,如果兩人可以保持某種適當的間距,這樣的留白,可以讓對方對於靠近,有少一點的恐懼。
不論是對於憂鬱症的當事人,或者是陪伴憂鬱症的人,拿捏距離都是不容易的事,但症狀或情緒本身並不是壞事,它只是提醒我們,心裡面有一塊需要被安撫的部分,需要一些養分。
下次,你的世界如果再下起大雨,試著為自己撐起一把傘。就算雨暫時不會停,但待在傘下等待天晴,也是另一種寧靜。
*這篇故事經當事人同意之後刊出
——
#報名情緒展
https://www.surveycake.com/s/RGqqn
StandBy憂:陪伴情緒行動家